之前到士林科教館參展,一面推廣自己設計的《好鼻師》。期間,不少家長跑來詢問《好鼻師》:
「這是設計給小朋友玩的嗎?」
「不是耶!」
「那是給大人玩的?」
「也不是耶!」
「那到底是給誰玩的?」
「是給家庭玩的。」
聽到我的回應,家長們總是若有所思地「喔」了一聲,然後才離開。這個「喔」聽來簡單,但其實背後藏了很多潛在的意思。如果再比對現場親子互動的狀況,似乎就能馬上明白,這個「喔」,其實有點像是恍然大悟,卻又多少帶了點尷尬在裡頭。
「親」「子」活動
在台灣,很多活動都是主打「親子」二字。這些活動的訴求,都是希望家長代著小朋友一起出席。不過,只要深入去觀察,就會發現「親子」二字應該要分開寫,比較貼近現實。原因就在,這些活動很多時候是在「有親無子」或是「有子無親」的情況下,宣傳、舉辦、進行著。「有親無子」怎麼說?其實就是這類的活動,通常都會有老師或主持人,帶領孩子一起進行。家長通常會比較有空幫忙拍照,或是在一旁休息,一邊上傳剛照好的照片,彷彿經過這到手續,就能證明自己是個稱職的好家長。活動結束後,再來一句「喜歡嗎?」「好玩嗎?」,似乎又能在加上一個保證。
在桌遊展覽的場合,這樣的現象尤其「顯著」。許多攤位成為家長心目中,絕佳的臨時托兒所。因為教學免費,展覽的場地多半有涼爽的空調。運氣好一點,還有多的椅子,可以輕鬆、悠閒地完成「拍照打卡」,這項假日的「例行公事」。
至於,是否要掏錢買遊戲呢?如果有抽獎,當然是等看看有沒有抽到,感覺比較划算。再不然,就問問孩子體驗之後的感覺,接著衡量價格是否符合預期。
三、四百?嗯,可以接受。
五、六百?嗯,要考慮一下了。
快一千,買了就沒有生日禮物囉!
破千?你要買可以,但是你要拿壓歲錢出來買喔!
整件事情,彷彿和家長「自己」沒有太大的關係,充其量只是決定是否掏錢購買的角色。所以,「有子無親」對桌上遊戲的意義便在於,多半都是孩子才是主角,才是玩遊戲的主角。「有親無子」呢?則在結帳付錢的那一刻,具體的呈現。所以,「親」「子」活動,一點也不假。
家長的家庭課題
這樣寫,不是要諷刺現代的家長,也不是要增添家長的責任,或道德壓力。其實,是要進一步去探討,為何如此?「玩遊戲還要動腦,很累耶!」
「孩子玩就好了!」
這2句話,是我做桌遊以來,在和家長「互動」的過程中,最常聽到的回應。聽起來很像是一種推托和藉口,但其實,這背後反應了台灣家長平日的艱辛,並且充滿「犧牲奉獻」的精神。
平日工作繁忙,又要照顧兒女,其實是多數現代家長的寫照。更令人身心俱疲的是,過長的工時(不知道大家工時多長,可以看這裡),要又顧好自己的孩子。在這個年代裡,撫養一個家庭,總令人倍感艱辛。
有人會說,這年代物質生活如此優渥,到底有什麼艱辛?沒有錯,物質生活的水準和條件,的確很優渥。但是現代家庭的擔憂,從來沒有減少過。因為時代在進步,且資訊流通效率很高,食、衣、住、行、育、樂,每天都有大量的資訊等著我們。
於是,透過進步的演算法,我們一下子可以看到別的小孩如何好棒棒,一下子看到親子教養文章在告訴你,怎麼當個好家長,待會可能又看到孩子學什麼才有未來,等等。漸漸的,你會發現,在這個年代,要當個稱職的父母,真的好累人喔!
所以,當新竹決議,學生留在學校的時間可以延後到晚上7點。多少輿論攻訐家長的托大與不負責任,卻沒人看見家長自己的困難和艱辛?
所以,那些老師難道就不艱辛?他們也有自己的家庭、自己的小孩,難道他們就該犧牲?一味幫家長說話,就很公允嗎?
其實都不公允,而且都很偏頗。
雞生蛋?蛋生雞?
事實上,在這個結構中,沒有人可以脫身,沒有人不艱辛。所以,這個問題根本無解?是教育部的問題?是企業的問題?是家長的問題?還是學生的問題?不!是大家的問題!
我接著不是要說「人人有責」這種陳腔濫調。而是覺得,「同理」很重要。一味把很多問題外包給另一群人,這樣的惡性循環,並沒有辦法讓大家都在乎的事情,做得更好。家長推給學校,學校推給教育部,教育部推給家長。這樣的循環,如果只是一直強調責任歸屬,根本毫不濟事。
因為,雞生蛋?蛋生雞?完全就是個假議題。如果我們還關注未來,我們真正應該在乎的是「雞生下蛋的過程、蛋長成雞的過程」。
所以,如果家長們真的在乎桌上遊戲和親子關係。我認為首要的任務,便是先丟掉那些關於桌遊和親子教養的文章。接著,試著去在遊戲中,找到自己也能享受的機會。
當家長都能很享受遊戲的樂趣時,透過分享的角度引領你的孩子們,進入到遊戲的世界中。我想,這對彼此來說,都是比較輕鬆、愉悅的。如果把陪伴遊戲視為一種家長的責任,那麼其實不管是不是桌遊,家長很快會想逃回手機的世界裡面。
因為,那些活動或遊戲對家長來說,可能根本就不合適。當玩遊戲變成「陪」玩,而非「一起玩」。任憑桌上遊戲的魅力再高,許多家長們仍會因此感到壓力。
有的家長會說,看到孩子開心,我就開心了。這的確是一種很偉大的犧牲情操。但是我也相信,犧牲久了,人總是會漸漸感到疲乏。如果每次都是用「陪」玩的方式參與遊戲,相信桌上遊戲,很快會變成家長和孩子生命中的過客。
興趣是一種長久的投資
並不是要求每個人都變成玩家,但是我們要想一個問題:培養多元興趣到底是增長孩子的見識,還是在複製台灣社會的一種價值呢?什麼價值?其實不難,就是「一窩蜂」的社會價值。
台灣一窩蜂的價值,長久以來證明了很多事情。其中利弊、優缺,我想打家也都耳熟能詳了。也許會有人認為,孩子多元學習這件事情,牽拖到「一窩蜂」的社會價值,是否太過牽強?
一點也不,當很多課程鼓勵大家多元探索時,往往在過程中忽略了一種重要的態度。這樣的態度不但在書店成為熱賣的書籍名稱,更成為現代家長最頭痛的問題之一——專注。
許多活動、課程的背後,都有一群人長久在背後默默地投入和付出,才有能夠成為活動的一天。就拿現在大家很熱中的鋼筆、練字來說好了。如果沒有那些老師們在過去苦練,歪七扭八的字體,怎能評藉著語錄的道理,輕易打動我們的心?如果我們參與課程都是為了「圓一個夢」,又怎麼會看到「台下十年功」這種精神?
年紀還小,固然不用提早立定志向。但這些課程中,若能讓家長、孩子體會那種「台下十年功」的專注精神。我想,其實很多活動都能帶給我們很多啟發,而不一定非練字、玩桌遊不可。
--
今天討論的內容其實已經很多了,下次我們會比較聚焦去討論桌遊嗜好中,什麼是家庭遊戲、家庭遊戲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。
沒有留言 :
張貼留言